1月1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截至发稿时,死亡人数已升至48人。目前尚无中国公民伤亡报告。

  根据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说法,地震已造成严重损失,救灾工作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24年第一震似乎释放出超出想象的破坏能量,其成因、特点、走势受到高度关注。

  一串“冲击波”

  此次地震被视为能登半岛地区40多年来最强烈地震。

  其强烈程度可从震后一连串“冲击波”中感受到。

  首先,日本气象厅十多年来首次发布“大海啸预警”。这也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首次发布“大海啸预警”。所幸,“大海啸预警”后降级为“海啸预警”,并于2日解除。

  其次,地震造成广泛破坏与影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二警告,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并引发火灾,已“造成严重破坏”。截至2日凌晨,石川县有约3.3万户家庭供电尚未恢复。

  第三,周边国家也神经紧绷。地震发生后,韩国、朝鲜、俄罗斯也发布了海啸预警。

  为何这次地震的“震撼力”如此巨大?地震专家认为与本次地震的相关特点有关。

  地震专家孙士鋐研究员指出,本次地震应该是以逆冲为主的地震。

  孙士鋐解释道,地震一般由断层错动所致,而断层错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平错动,即断层两侧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种是垂直错动,即断层一侧向另一侧俯冲。

  前者形成走滑型地震,后者形成逆冲型地震。但两者区分不是绝对的,往往兼而有之,只是看以何种方式为主而已。

  除了纵向摇晃剧烈、震源浅、广泛地区有震感等特点外,孙士鋐补充道,逆冲型地震还易于引发海啸。

  “相比水平错动的走滑型地震,垂直错动的逆冲型地震通常会引发海啸。因为逆冲会造成地面升降,导致海水倒灌、陆海落差等。”

  不过,在孙士鋐看来,这次海啸量级不大,低于预期。

  “形成大海啸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孙士鋐说,一是地震震级高;二是水源足够。如果地震发生在深海区,就能为海啸提供充分的水源;三是地面出现明显的大面积升降。而这次地震并未完全“达标”。比如,虽然震级足够高,但地震发生在海域较浅的日本海一侧而非深海域的太平洋一侧。

  那么,本次地震又缘何而起?多名日本专家一致认为与“流体”活动相关。板块运动使水等流体上升,进入断层缝隙,进而诱发地震。

  孙士鋐认为,从根本来说,地震就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在某个时段较强,在某个时段较弱。从大背景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已然进入活跃时段,呈现较强活动状态,具体表现为地震频发、火山喷发、全球变暖等现象。此次日本西海岸地震恐怕也离不开这一大背景。

  地震新动向?

  日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数据显示,日本每年会发生多达2000次地震。不过,在人们印象中,日本大地震似乎较少发生在1月以及西海岸,相比之下,东海岸倒是强震多发地,比如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

  能登半岛地震是否预示着地壳变动的新态势?

  在孙士鋐看来,地震发生时间并不固定,也无规律可循。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就发生在1月。但在地域方面,这次地震确实显现出两个新动向。

  他指出,由于东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处,刚好是俯冲带,“碰撞处的应力作用最大”,因此日本大多数地震特别是强震主要集中在东海岸,而非西海岸。而这次在西海岸也发生7.6级强震,可以说是一个新动向。

  另一个新动向是,即使在日本西海岸,过去地震也主要发生在西南部,而非北部,此次向北延展,可以说填补了能登半岛这片地震“空白区”。

  再放大视野,如果结合去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或许可进一步发现,近几年全球地震活动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孙士鋐指出,土耳其有两条大断裂带——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与西安纳托利亚断裂带,过去百年来,土耳其地震主要集中在西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然而,去年2月的地震却“跑”到了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

  “日本这次情况与土耳其有点类似,可以说是继土耳其之后,再次出现强震转向非主体地震多发区的一幕。”孙士鋐说,大地震开始“光临”那些少震地区或者少强震地区,地震活动在地域上的变化对未来具有警示意义。

  后续观察点

  地震后续影响会有多大?在分析人士看来,以下一些方向值得关注。

  其一,救援进展。

  眼下,数以千计的消防员、警察等救援者被派往能登半岛。但因地处偏远,加之道路严重受损和堵塞,救援工作受到影响。

  “此次地震救援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孙士鋐说,因为地震破坏了当地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不过日本抗震救灾经验丰富,应当能克服困难。

  其二,余震影响。

  日本气象厅说,自1日地震发生以来,已探测到140多次余震。今后几天可能还会发生震级较高的余震。孙士鋐表示,一般来说,逆冲型地震的能量衰减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为此,余震预计也会较多,甚至可能有强余震。

  此外,余震走向也是重要观察点,将决定地震后续影响。孙士鋐说,如果余震朝陆地方向迁移,影响会大些;如果朝海域方向迁移,则影响相对会弱化。

  其三,次生灾害。

  “随着余震可能持续,需要密切关注核电站设施的安全。”孙士鋐说。

  目前,日本多地正在确认核设施安全。自2011年“3·11”大地震及海啸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启动核电站在日本一直是敏感话题。近日,日本解除了世界最大核电站之一柏崎刈羽核电站长达十多年的运行禁令。而此次能登半岛发生地震后,该核电站被曝部分机组反应堆乏燃料池溢水,但幸好未流到建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