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造财政资金高效配置新格局

元描述: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文详细阐述了零基预算的理念、优势、实施路径和未来展望,并结合地方试点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参考。

吸引人的段落: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财政保障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近年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成为财政改革的重中之重,并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零基预算打破传统的“基数+增长”模式,从实际需求出发,逐项审核预算支出,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那么,零基预算如何做到“从零开始”?它又有哪些优势?深化改革如何才能取得更大成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零基预算改革,揭秘其背后的逻辑和未来趋势。

零基预算:从“零”开始,重塑预算管理新模式

零基预算,顾名思义,是指预算编制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开支标准,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结合财力状况、轻重缓急、实际需求、绩效情况等多方面,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式。

简单来说,零基预算就像一场“从零开始”的“大考”,每个项目都要接受“严格审判”。它抛弃了以往的“历史包袱”,不再以上一年的预算为基数,而是根据实际需求、项目效益、资金效率等因素进行重新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预算安排。

零基预算的优势:告别“基数+增长”,拥抱科学精准

与传统“增量预算”相比,零基预算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打破支出固化格局: 零基预算打破了“基数+增长”模式下预算固化、支出僵化的现象。以往,一些部门习惯依赖历史数据申请预算,长期以来形成了支出固化现象,导致“临时项目长期化,长期项目基数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而零基预算则要求每个项目都要重新评估,有效避免了“预算黑洞”的出现,也为预算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零基预算通过对所有支出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可以有效杜绝低效支出,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更具效益的项目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一些原本应作为临时性、一事一议处理的项目,一旦获得首次批准,便可能转变为长期项目,年复一年地占据预算份额。而零基预算则会对这些项目的必要性和效益进行重新评估,如果项目效益不高或已经完成目标,则可以选择退出或调整预算,从而将资金用于更重要的项目。
  • 优化预算支出结构: 零基预算通过对支出项目进行优先排序,可以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将资金重点投向更重要的领域,例如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这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零基预算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社会发展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 促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零基预算要求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也有助于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多措并举,构建良好环境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需要从制度建设、观念转变、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有利于零基预算实施的良好环境。

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 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 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零基预算改革的原则、程序、方法和监督机制,为零基预算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 完善支出标准体系: 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层级、分类分档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将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
  • 加强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数据收集、上传、维护、使用的体系,利用先进信息系统和技术基础设施,赋能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全过程绩效管理、技能培训等,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2. 强化观念转变:

  • 改变“基数+增长”的思维定式: 改变部门单位将预算视作资源的观念,树立“有限资金,高效使用”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零基预算改革。
  • 树立“效益至上”的理念: 强调“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坚持以效益为导向,将预算资金用于真正能够产生效益的项目,杜绝“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3. 提升能力素质:

  •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对预算编制人员进行零基预算的相关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和流程。
  • 加强沟通和协作: 零基预算需要跨部门沟通协作,需要大量资料共享共建,需要预算编制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零基预算改革的顺利进行。

地方试点经验:探索零基预算改革的成功路径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以零基预算理念为引导的预算改革试点方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西、安徽等省份的试点经验表明,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 由上及下,积极推进: 从省级预算开始,逐步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
  • 以项目为基本单元,改革预算安排方式: 将预算资金与项目挂钩,根据项目效益和资金效率进行预算安排,避免资金浪费和项目重复。
  • 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 各地因地制宜动态调整,逐步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层级、分类分档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将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
  • 资金和项目全覆盖: 将所有财政拨款资金,包括延续性项目和新增项目、转移支付项目都纳入零基预算管理范围,避免一些部门在经费使用上苦乐不均的现象。
  • 不断提高财政信息化数据化水平: 充分利用先进信息系统和技术基础设施,赋能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常见问题解答

Q1: 零基预算改革面临哪些挑战?

A1:

  • 观念转变: 一些部门和人员仍旧习惯于传统的“基数+增长”模式,对零基预算的理念和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完全转变观念。
  • 能力提升: 零基预算需要专业的预算编制人员,涉及到数据分析、项目评估、绩效管理等方面,需要提升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 信息化建设: 零基预算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撑和信息化平台,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和信息共享程度。
  • 制度完善: 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明确零基预算改革的原则、程序、方法和监督机制,为零基预算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Q2: 零基预算改革如何避免过度强调“零”而忽略实际需求?

A2:

  • 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定预算基点: 并非所有项目都必须从“零”开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预算基点,避免过度强调“零”而忽略实际需求。
  • 重视项目评估和绩效管理: 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绩效管理,确保预算资金能够投入到真正有效的项目中,避免过度追求“零”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 建立弹性机制,及时调整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弹性机制,及时调整预算,避免过度强调“零”而导致预算执行困难。

Q3: 零基预算改革如何更好地平衡效率和公平?

A3:

  • 加强预算透明度: 公开预算信息,增强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可监督性。
  •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预算资金能够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各个部门和项目,避免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
  • 加强绩效考核: 将绩效考核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根据项目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确保预算资金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Q4: 零基预算改革如何有效地防止预算被“挤占”?

A4:

  • 加强预算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被“挤占”的现象。
  • 建立问责机制: 建立问责机制,对预算被“挤占”的责任人进行追责,提高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 强化预算意识: 加强预算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防止预算被“挤占”。

Q5: 如何确保零基预算改革的持续推进?

A5:

  •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时间表,确保改革的持续推进。
  •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零基预算改革的组织实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零基预算改革的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和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Q6: 零基预算改革对财政管理未来发展有哪些启示?

A6:

  • 坚持以效益为导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将预算资金投入到更具效益的项目中,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将绩效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强化“花钱问效”理念,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 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提升财政管理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效率和效益。

结论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零基预算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创新,以确保改革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